首页 > 新闻中心 > 颐贤荟 | 郝岱峰:从外科专家到副院长,初心不改

颐贤荟 | 郝岱峰:从外科专家到副院长,初心不改

2023-12-22

开栏语>>

聚贤聚德

集荟回春妙手

仁心仁术

传扬大医精诚

近年来,首颐医疗秉承“医者有成 健康可依”的使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和发展,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陆续引进各学科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搭建人才梯队,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他们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赤诚的医者仁心和高超的管理艺术,践行着首颐医疗 “专业 仁爱 开放 创新”的价值观,谱写着救死扶伤的大爱诗篇。

我们以“颐贤荟”专栏的形式,陆续展示这些医者风采。首期人物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修复重建外科首席专家郝岱峰教授。

01

人物简介

image.png

- 郝岱峰 -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修复重建外科首席专家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烧创伤及整形外科临床工作30年,主持救治烧伤、创面、整形病人20000 余例,多次参加国家、军队重大突发事件救治任务,在国内率先开展慢性难愈性伤口的研究和专科治疗。

擅长各种急慢性皮肤软组织损伤的诊治。自主研究建立了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制备及修复技术等多项创面修复新方法。在烧烫伤、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褥疮、糖尿病足、手术后难愈性伤口、感染性窦道、体表肿瘤、疤痕畸形、血管性下肢溃疡等皮肤外科疾病的系统治疗上专业知识坚实,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历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兼创面修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总干事,现任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创面修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国内重要学会任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3篇,SCI 9篇。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编出版专著9部,副主编1部;主持完成十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一等奖、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盛志勇院士医学成就奖、军队医疗成果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等省部级奖项,入选北京医师协会知名专家库。

02

人物印象

学生唤他“好老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患者叫他“好大夫”

——初心为舵,技术为帆;

同业叫他“好主任”

——务实求真,开拓创新;

他姓“郝”

“好”的名副其实

而今他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

“好院长”

——勇挑重担,履责于行。

03

医路心声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周一清晨,窗外的天光才蒙蒙亮,郝岱峰教授的办公室传出隐约的英语声。

一如既往,他又是最早到岗的。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听上半小时的英语,看看文献资料,是他多年来保持的一个小习惯。

image.png

一日之计在于晨。7点整,科里的成员已就位,准时开始了交班工作。

把每周一的交班工作提前到7点,是团队多年以来的默契,雷打不动。大家一起复盘上一周的病案总结经验,充分沟通本周病患情况,确保做好充足准备,迎接新一周的工作。

image.png

这个过程中,郝岱峰教授大多只是静静听着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偶尔做一些评述,言简意赅。

我更愿意把‘舞台’交给大家,鼓励大家勤于总结和沟通,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为了搭建好这个“舞台”,郝岱峰教授着实不遗余力:

从住院医师就开始了,用输出来倒逼他们做积累,养成收集资料、临床思考习惯,甚至ppt能力、演讲能力都提升了,学术交流能力也很快成熟起来了,对于科室和个人推广宣传也大有裨益。”

对于培养团队人才的诀窍,郝岱峰教授归结为“放手”

“科室绝不能离开我就无法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郝岱峰教授说:“这是对患者的保障和承诺,这样我也能放手去做更多的工作。”

如果说一名优秀的医生能够挽救成千上万名患者的生命健康,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培养出一支能战斗的医护队伍,就能给更多患者的健康带来福祉。郝岱峰教授正是用“放手”诠释着“团队的意义就是放心把后背交给彼此”

也正是带出来了这样的一支可以“放手”的队伍,快速填补了京西地区在此类疾病诊疗领域的空白,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院史上留下了“神速”开科的佳话

去年7月12日,在骄阳似火的炎夏,郝岱峰教授带领着修复重建外科团队骨干来到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image.png

这支团队对待工作,亦如夏天般炽热!


初心为舵,技术为帆


在修复重建外科病区入口,有一块醒目的科普宣传栏,除了介绍修复重建的诊疗范围,有一句话很特别:

“修复重建外科既是一门医学,

又是一门艺术!”

修复重建外科并不像传统医疗学科被大众所了解。这个科室是通过精细外科手术,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缺损、畸形进行修复和再造以及对正常人形体的美学塑造,达到形态的改善、美化及功能的重建。主要涵盖的专业包括创面修复、烧伤整形、显微外科、肿瘤整形、医学美容等。

对于走上修复重建外科专家这条路,对于郝岱峰教授来说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1994年,年轻的郝岱峰走出第二军医大学校门,痴迷于外科的他原本是想成为一名骨科医生,阴差阳错进入了304医院烧伤整形科。

与骨科动辄锯子、锤子、钳子的大刀阔斧“木匠活”相反,整形外科手术很多时候要做血管、神经的吻合,是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的“针线活”,比绣花的功夫还要精细。这倒是与郝岱峰踏实、耐心的性子有了“共鸣”,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适逢国家工业化和医疗水平都在快速发展的时期,烧伤整形科接收的烧伤的病人多,那时有着“世界烧伤看中国,中国烧伤看军队 ”之誉,给了医生很好的平台,为他治疗大面积烧烫伤、皮肤损伤修复积累了很好的基础。他还参与过包括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医疗救援、四川地震医疗支援等许多重大事件。

重重历练让郝岱峰快速成长,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战应用方面,都成为了国内该领域的杰出者,他转而在国内率先开展慢性难愈性伤口的研究和专科治疗

image.png

成功救治严重烧伤患者被北京卫健委报道

因为郝岱峰敏锐地捕捉到了疾病诊疗需求变化:随着社会老龄化,褥疮、糖尿病足等创病就诊需求增加;还有各种心胸外科开胸术后、骨创伤内固定术后及外伤修复术后患者,手术伤口愈合欠佳造成并发症也是屡见不鲜。但是这类病人分散在内分泌科、普外科、骨科及换药门诊等科室,以治疗原发病、慢性病为主,创面问题往往受到忽视,或是在处理上缺乏系统化,用患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伤口虽然小,半年好不了!

“与治疗大面积烧伤相比,治疗慢性创面首先从医者成就感上就低很多,加上当时还面临医疗材料不先进,伤口恶臭,患者接受度低,医患沟通难等重重困难。”郝岱峰回忆起当初的不易:“2010年医院要求我们成立新科室,压力很大,因为装不满的床会被直接收回”。

然而,第一个月他们就把70多张床位收满了。这给了团队极大的信心,此后更是长期处于“患者排队等床”的状态。

随着诊疗病种积累的很全面,多年来郝岱峰教授带领团队围绕这一领域不断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诸多行业领先的成果。

image.png

比如,通过多年来对臀部组织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了适合手术的褥疮治疗手段,可以将原本需要2年治好的褥疮病程缩短至大约1个月,不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又比如,聚焦糖尿病保肢这一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点,通过首创的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创面修复技术,从患者血液中精准提取自体高浓度的血小板血浆,激活后外用于足部难愈性伤口,发挥血小板修复能力,改善伤口愈合微环境,使以往难以愈合的伤口能够顺利修复

再比如,每年接诊上百例的心脏手术后伤口难愈病患,这类并发症造成的死亡率在国外为23%,而在这里保持着0死亡的记录

成为行业翘楚,郝岱峰教授却从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反而积极“走出去”,把创面修复技术教授给40多家各级医院,协助医院成立“创面修复科”,其中很多在当地成为了“招牌”科室。这也正是他的医者大爱与初心——尽最大可能,救治更多的病患。


务实求真,开拓创新

在他眼里的务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切为患者着想。

患者需要什么?专业的医护人员。

首先专业技术精益求精。比如,他要求所有的年轻大夫每周要完成至少4个小时的显微镜下血管神经吻合实操练习,苦练扎实“基本功”。

image.png

利用工作之余做技术训练是团队的日常

不仅如此,源于军人严谨细致的底色,郝岱峰教授“严格”到衣着、乃至身材管理上,他都反复强调要“专业”。

“对医生的第一印象会影响患者的信任度。我们科里医师必须在白衣里面穿着术医,一方面有助于日常的感控操作,更重要的是能给患者留下良好的职业印象,提高对医者的信任。”

身材管理上他更是以身作则。每周健身两次,饮食非常健康,还会督促科里“发福”的成员一起吃健康餐。郝岱峰教授认为,既然业务涉及医美,自身形象无疑是对患者最直观的承诺。在这样的“高标准”下,科里的男医生被大家称为“出道男团”

image.png

患者还需要什么?更好的治疗手段。

因此郝岱峰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理念是:研究成果必须能够转化应用于临床,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他借着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超群的科研功力,开拓性地自主研究建立了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制备和外用创面治疗技术,有效帮助各种急慢性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重返健康之路。

同时,即使已经成为行业专家,他也不放过各种学术学习、交流机会去提升业务能力,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image.png

患者还需要,对创伤类疾病的认知;

他不仅自己在各种活动、自媒体躬身做科普,也鼓励团队去制作和发布各种形式的科普内容。比如做烫伤、动物咬伤等的紧急处理科普直播,下到社区义诊给老人科普糖尿病足、褥疮的护理等等,团队成员个个都是宣传小能手。

患者还需要,耐心的沟通和安慰。

他对患者的耐心程度,团队成员无不佩服;他的言传身教也让“温柔”成为患者夸赞团队的一个高频词汇。

image.png

所以,务实这个标签,郝岱峰教授简直给贴到了骨子里;开拓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停下。


勇挑重担,履责于行

“好主任”现在已经升级为“好院长”。

科室运行一年多以来,已经打开工作局面,完全可以惯性发展,作为科室主任,可以说步入了“舒适区”。

“跳出舒适区是需要勇气的。”郝岱峰教授坦言曾经有过犹豫。

在他办公室墙的白板上,有他写下的“三甲医院建设工作规划”。

“从0建科,我们用了一年,如果算是一匹黑马,那我想可以再建个草原。”郝岱峰教授表示,一方面是因为环境不变化科室发展也会受到局限,而更多的是在这一年多以来,他能够感受到大家都对医院发展有很高的期待和诉求。

“躺平的人是不会发牢骚的,其实大家都想把工作干好,想这个平台更好,也都希望平台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职业自豪感,大家其实都在期望变革。”

展望未来,郝岱峰教授用了“紧迫感”一词。

他说,2024年是三级医院复审的窗口期。我们要目标一致,上下一心,紧抓机遇,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京西最大的三级综合医院历史底蕴,以首钢和北医精神为引领,在首颐医疗集团化的资源支持下,定能取得丰硕成果,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