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贤聚德
集荟回春妙手
仁心仁术
弘扬大医精诚
近年来,首颐医疗秉承“医者有成 健康可依”的使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和发展,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陆续引进各学科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搭建人才梯队,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他们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赤诚的医者仁心和高超的管理艺术,践行着首颐医疗 “专业 仁爱 开放 创新”的价值观,谱写着救死扶伤的大爱诗篇。我们以“颐贤荟”专栏的形式,陆续展示这些医者风采。
本期人物为首颐医疗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专家院长、风湿免疫学专家栗占国教授。
- 栗占国 -
栗占国教授案前墙上正中位置的书法写着:
“诚以修身 信以立世”
他表示: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画册封面上,鲜红的底色和飞扬的金色“足迹·追求”字样,勾勒出了这支风湿免疫学科团队的热血与自豪。
做的“不错”还不够,要做到“最好”
又如何能够成为优秀的医师呢?
栗教授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临床医师只是按部就班,那只能拿及格60分;满分100的话,另外那40分怎么出来的?
“高定位、重策略、有方法。”栗教授说:“医疗、科研、教学、学术活动等,都需要时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敬业、勤奋,是他对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
栗教授儒雅而随和,但是不少学生甚至高年医师却表示很“怕”他,因为稍微有松懈就达不到要求。
锐意进取,严格要求,磨炼出了这样的团队——130多位临床及研究人员,正、副教授26人,博士后导师7人,博导11人,硕导/副博导12人;27位PI承担国家级项目,发表SCI论文近500篇;培养出博士127人,博士后5人,硕士54人;每年接诊十几万人次,是国内外知名的风湿免疫疑难病中心。
临床科研缺一不可
围绕“高”定位,栗教授认为学科发展的策略是“临床过硬,不弱科研”。
首先,临床实力和技能是学科和个人发展之本,一定要过硬。
如何做到临床“过硬”呢?
掌握本专业疾病的国际规范、国内规范、专家建议,能日常诊治常见病,可以认为临床“及格”了。
“及格”后,科室或医生应该加强对疑难病的诊疗,这是加分、能出亮点的工作。
在这里,栗教授特别提到了医者的担当和信心。
他说,如果碰到疑难病人不能诊治或退却,那就很难进步;而承担疑难病人救治责任的信心,又是基于医者对于疾病诊疗知识、技术的掌握。
栗教授说:“除非很晚期的病人,没有缓解不了的风湿免疫疾病,这种信心要传递给患者。”
试想,全国那么多医院,诊疗方法、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病人为什么愿意到你这看?
以风湿免疫疾病为例,在医患交流中,医生是告诉患者“你这个病很难治好”,还是告诉患者“可以治的好,达到临床缓解”——显然后者表述给患者传递一种信心,有大量患者已经完全缓解。这个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就会提升,更愿意配合治疗。
临床强,患者受益,学术自然活跃,临床研究更容易开展——临床与科研“互为驱动”的局面逐渐打开。
科研源于临床,科研服务临床
医生做临床已经很辛苦,对于如何做好临床和科研的平衡,栗教授给出了方法。
栗教授说:“是患者至上。研究应该是源于临床,又服务于临床,回归到患者的诊治。”
他常常这样教育学生:临床医生最根本的就是为病人解决问题,如果这个病人是你的同学,你的亲戚,你会怎么做?那肯定是想尽办法帮他解决问题,去请更高年资医生、请会诊。
他要求团队成员不能“只做处方医生”,在临床中要带上研究意识和理念去解决患者的问题,对临床诊治中遇到的问题,有所探索和见解。
栗教授也正是这样亲身实践的。在风湿免疫科的查房工作中,对疑难及重症病例剖析讨论,从诊断到治疗,到国际上怎么做,如何规范,如何个性化等。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大查房也被学生们称为全院最值得参加的查房之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患者至上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意识去做临床,他带出了一个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学术型群体。
“当日事当日毕,当天完成的事再晚也比第二天做要早。”大家都动起来,都在努力,形成“患者至上的”的氛围,这个团队才能做好,这个科就发展了;当每个医生都做强,这个学科自然就强。
谈及首颐医疗旗下医疗机构的学科与发展,栗教授表示,比如邯钢医院定位可能应该是当地最好的医院之一;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首钢水钢医院作为三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该向研究型医院发展,也正是目前医院领导主抓的方向;社区医院定位基层健康管理。院班子导向、科主任带头、营造氛围,具体方法有很多,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学科特色去探索。只要定位明确、目标高远,有过硬的临床、向上的团队,首颐医疗必会有更好的发展。
医生强,学科强;
学科强,医院强;
医院强,医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