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为肝衰竭患者点亮希望
近日,北大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新开展的杂合式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挽救一名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并发急性肝衰竭的危重患者,不仅彰显了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的硬实力,更填补了区域内相关治疗空白。
该患者此前因罹患癌症,先后辗转多家顶尖医院进行多次化疗,不幸发生药物性多器官损伤,肝功能损伤尤为严重。转入北大首钢医院血液肿瘤科时身体状况岌岌可危。血液肿瘤科副主任王明迪在安抚患者家属的同时,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医院远程多学科协作(MDT),邀请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周莉教授、院内感染性疾病科宁武主任与ICU秦龙主任共同会诊。经过专家团队的细致研判,决定采用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方案,一套个体化的“血液净化组合拳”应运而生——双重血浆置换(DFPP)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经过团队悉心救治,四天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据悉,北京大学首钢医院ICU早已搭建起复杂血液净化技术的“武器库”:床旁杂合式血液滤过技术、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包括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技术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等,如同一张张“生命防护网”,为急性肾衰竭、重症中毒、重症胰腺炎等疑难危重症患者兜底。秦龙主任表示,以前区域内急性肝衰竭患者要辗转外区进行治疗,现在这台“人工肝”扎根在这里,就像在京西地区竖起了一座生命灯塔,让家门口的患者不用再奔波,能更快看到生的希望。
“洗血”降脂!新技术破解高脂血症难题
患者麦女士被高脂血症困扰多年,服药及打新型降脂针效果不佳,非常担忧会引发心脑血管问题。经介绍,她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肾内科接受一项新技术——低密度脂蛋白吸附治疗(血脂清除技术),一次周期“洗血”后,她的血脂指标显著改善,并对肾内科医护团队的优质服务和技术水平给予了高度肯定。
据肾内科主任赵海丹介绍,该治疗是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其原理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特殊吸附柱选择性过滤并清除致病性血脂成分,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安全回输体内。3-4 小时完成,无需药物,尤其适用于药物难治性、家族性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高危人群,对重症胰腺炎、冠心病也有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医院肾内科凭借三大核心优势,为高脂血症患者打造高质量治疗方案,注入康复新希望。其一,依托多学科协作模式与赵海丹医生领衔的资深团队,汇聚各领域专业力量,为诊疗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其二,科室配备国际先进血脂清除设备,并设有独立血液净化治疗室,从硬件层面保障治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其三,严格遵循规范化操作流程,同时结合患者个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双重保障下,最大程度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让先进技术真正成为高脂血症患者的康复助力。
精准PICC置管,让生命通道再升级
近期,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静疗专业组携手胃肠外科,成功为一名需长期静脉给药与营养支持的胃肠疾病患者,实施了首例3CG PICC导管联合尖端追踪及定位装置技术置入手术。这项融合多项前沿技术的医疗创新,既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装上“双保险”,也为长期受病痛困扰的患者送去了康复曙光。
对于需要长期依赖静脉给药和营养支持的患者来说,传统PICC置管结束后,医护人员只能依靠 X 线胸片来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位,患者往往要在忐忑不安中熬过数小时才能等来最终结果,且一旦导管位置出现偏差,不仅要承受二次调整的痛苦,感染风险和放射暴露的几率也会随之攀升。部分异位的导管甚至无法调整到理想位置,不仅让患者多受一份罪,还可能打乱整个治疗计划,拖慢康复的脚步。
患者的痛点,就是医疗服务创新的起点。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静疗专业组潜心学习,通过3CG PICC导管与尖端追踪及定位装置的配合,在“可视化置管+动态调整”的双重护航下,稳稳地将导管引导至最佳位置,真正实现了“导管走到哪,导航就跟到哪”的实时精准定位。不仅把患者的治疗准备时间大幅压缩,减少了放射暴露,还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让医疗服务效率再上一个台阶。
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医院在静脉通路建立与护理精准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将为医院及周边区域有长期治疗、营养支持需求的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贴心的护理解决方案。